您的位置::多米娱乐网 >> 最新文章

最火摸电线不触电因为手茧厚如今再看走近科学好林海峰潘虹樾劳伦希尔朴树金熙泽x

时间:2022年10月11日

摸电线不触电因为手茧厚?如今再看《走近科学》好想骂人哦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在央视看过这样一档节目:

它的定位是“大型科普娱乐栏目”,说白了就是每期科普一个看似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民间奇闻:

听名字都挺可怕的吧?看它的片头更可怕

(截图来自@今晚报)橘子君大概总结了一下每期内容的播出规律,首先是主持人出场引出主题:

然后视频回顾整个事件

接着请几位专家分析下事件发生原因

最后确定结论,得出真相

人人都有猎奇心,按理说这么一个贴近群众生活的悬疑解密节目,口碑和观众反响应该都不错才对,不过橘子君随便翻了一下,发现它的豆瓣评分只有6.4

而且观后感都是下面这样:

最经典的一句神吐槽是“刚开始还是科学节目,后来就变悬疑节目,再然后就变搞笑节目了。”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说,有友总结了其中几期的亮点,你看完就造了:

“老头子模电线不触电——老茧厚;民居的电灯泡每晚无端端灭掉后打开——没拧紧;家里的地板冒红色的水——这家子为了麦可布雷出名自己泼上去的.......”

哈哈哈哈哈哈作为这个节目曾经的忠实观众,橘子君认证,上面说的这些真的不是笑话,而是当时实实在在播出来的,而大同且有的事件还分了上中下三集“解密”

其实说白了,《走进科学》就是中国最早的标题党嘛,它里面出现的大部分事件都是完全可以解释的,甚至都用不到“科学”知识,而这个节目充其量只是在破解迷信,大家吐槽的点在于,我竟然花了一两个小时去了解了一个明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事.....你在逗我吗?

不过反过来想,放到现在看这么侮辱人智商的节目,为什么在当时吸引了那么多观众呢?

橘子君觉得最大的原因是:《走近科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

论标题的重要性“他为什么不出汗?”

“越过生死线的恐龙”

“七千年前的少女”......

这些出现在节目中的事件,听名字就足够恐怖和吸引人,你说恐怖片和悬疑片为什么有存在的价值,大家都不怕吗?

当然怕,只不过怕还是想看,因深紫乐队为你好奇。

主持人、当事人和专家互相“配合”吸引人的故事有了,接下来就得有填充剧情的人物: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是这样的:

表情严肃,用词、语调永远充满疑问

这档节目的当事人是这样的:

各个自带看点,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这档节目请来的专家是这样的:

神情紧张,分析事件头头是道,仿佛错过一句就错过了真相

在这三方的“紧密配合”和推进下,观众自然而然会相信,接下来等着他们的是个石破天惊的大消息,不看绝对后悔......

像鬼片一样的拍摄手法和配乐故事和人物有了,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配乐和环境渲染,要么编导是拍鬼片出身,要么后期剪辑师鬼片看多了,反正每期节目都是这个画风:

而且回忆式拍摄手法真的很慎人,再加上诡异的配乐,要多恐怖有多恐怖

但是越恐怖就越忍不住往下看,这不正中了节目组的“套路”嘛?

--------------------------------------------

虽然当年的节目被友们当作段子在讲,但橘子君并不觉得这样的节目不应该存在,也许从1998年播出至今,它的受众就不是足够了解科学知识的我们。

《走近科学》选取的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偏远的农村,他们中的很多人教育水平都不高,知识储备有限,面对一些无法用现有常识解释的事件,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求助于神灵,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我想节目叫“走近科学”而不是“走进科学”也有一定的道理吧,如果只是把它的初衷当成帮助村民辟谣、破解迷信的话,你会不会觉得上面那些案例也没那么夸张了?

最后一句其实仔细想想,与其对这个当年帮我们消磨了很多时光的节目冷嘲热讽,还不如单纯地把它当作系列悬疑片来看呢,你们说呢?

『晒图有奖』来晒个美美的橘色妆容吧~

点这里,发帖参与话题 #轻舞飞扬妆#,晒出你的妆容,就有机会赢取兰芝哦!

齐齐哈尔职业装
南汇区试验机
厦门工服
邓州订做工服
友情链接